《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简称“CJPRS” ) 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编辑的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唯一整形重建外科领域英文学术期刊。
ISSN 2096-6911
CN10-1634/R6
办刊宗旨:刊载整形与重建外科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提高我国在整形与重建外科的临床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本期设置三个栏目:
【Original Article】刊登:1)三维M形切除术矫正亚洲患者鼻翼肥厚;2)Krackow缝合法结合腱束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3)女转男变性术中应用预构股前外侧皮瓣再造阴茎;4)中国宜昌市火焰烧伤的趋势、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5)黑色素瘤最佳治疗方法的网状Meta分析;6)小剂量乙醇栓塞治疗软组织动静脉畸形的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
【Case Report】刊登:1)电灼、二氧化碳激光和微针点阵射频联合治疗结节性硬化症面部血管纤维瘤1例及文献回顾;2)单纯手术治疗儿童瘢痕疙瘩1例:LBD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3)颈部胸骨上区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1例。
【Review】刊登:1)纵向黑甲: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病变状。
寄语
我很高兴能为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撰写本篇贺词。在此,我想对我亲爱的朋友——主编李青峰教授和执行主编林晓曦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贺。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此本中国大陆地区整形外科领域的第一本英文学术期刊才能得以创刊。
我与中国整形外科的渊源还得追溯到1987年。当时,我还是新加坡中央医院整形外科的一名热忱的年轻医生,我有幸聆听了一场由极具魅力的宋儒耀教授发表的关于中国整形美容外科发展的精彩讲座,这场讲座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受益良多。
宋教授毫无保留地讲述了他的自身经历:1942~1948年,他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传奇医生Robert Ivy,之后回到中国治疗战争伤员,接着他在北京协和医学中心成立了整形外科,数年后又创建了北京八大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听了宋教授的传奇经历之后,我真是倍受鼓舞。
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将整容和整形结合方面,宋教授远远地走在了学科的前沿。在许多方面,宋教授与其新加坡密友Khoo Boo-Chai博士具有相似之处,后者也曾在我还是一名年轻的整形外科医生时给予我很多指导,并鼓励我在工作中多注重学术研究。
不过,宋教授并非首位访问新加坡的中国整形外科医生。早在七十年代末的十年前,即早在我加入新加坡中央医院之前,同样享有国际声誉的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张涤生教授(也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Robert Ivy和Jerome Webster)就参观了我们新加坡中央医院的整形外科。当时,张教授鼓励我们在保持以ST Lee教授为带头人的唇腭裂修复团队的雄厚实力之余,加强颅面外科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从1989~1992年开始学习颅面外科,先后师从David David, Kenneth Salyer, Ian Jackson, Paul Tessier和Jeffrey Marsh教授,并于1993年在墨尔本与Anthony Holmes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颅面专科的进修培训。
直到21世纪初,我才有幸见到张教授,那时我已经转为私人执业,并开始在中国进行讲学和教学。这些年来,我与张教授前后也有过几次交谈。在他2015年去世前的三四年,我曾亲自去到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拜访,当时他还给我泡了一杯香茶,我至今还是记忆犹新。我对张教授满怀敬畏之心,我敬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行医治病、刻苦钻研,敬佩他勇于开拓创新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敬佩他为整形外科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此外,我还尤为敬佩他始终谦虚为人、谦逊待人。
作为一名出生在新加坡的华裔整形外科医生,我为此刊的创刊感到无比自豪。众所周知,数十年来中国整形外科医生一直走在学科前沿,因此,本刊将成为展示中国整形外科医生的卓越研究和临床技术创新的一大绝佳平台。在中国讲学和教学的二十年里,中国整形外科领域的研究之深、角度之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现在是时候让国际同行了解和学习中国整形外科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现了。
——吴志良 医师
Woffles TL Wu, FRCSE, FAMS
新加坡Woffles Wu美容外科与激光中心主任
新加坡中央医院整形外科顾问
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名誉主任
*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阅读原文请登录 cjpr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