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第十九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颁奖典礼暨报告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15位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工作者秉持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及其在各自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荣获该奖项。我院眼科范先群教授获奖。
我院范先群教授荣获吴杨奖
吴杨奖创立于1994年,由吴阶平副委员长和保罗·杨森博士两位医学药学巨匠发起,旨为表彰和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努力钻研并作出突出贡献、被社会及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截至2018年,先后有404位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荣获该项殊荣。
《范先群:一位眼科名医的眼界》
聚焦新兴学科 攻克疑难杂症
在完成“视觉电生理”硕士学位后,范先群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工作。九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复外科在全国顶尖,范先群经常受邀到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复外科参加会诊。会诊中他发现,很多口腔颅颌面外伤和整外颅面疾病都会侵犯到眼眶,难题也常会归结于眼眶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眶是眼睛的“窝”和“家”,位于颅颌面的中心,一旦眼睛的“家”发生损伤、骨折或因眼肿瘤手术等,造成眼球的塌陷、移位,不仅影响面容,还可能导致视神经损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可是,手术修复眼睛的“家”困难重重!既要精准地重建缺损,又不能碰伤眼球,更不能损伤周边血管神经,长期来许多眼科医生望而却步。
为了攻克眼眶疾病这个难题,范先群如愿考上我国整复外科创始人之一张涤生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我一辈子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学术创新开拓方面却当仁不让,敢为人先,争做第一;不要去做‘开双眼皮的博士’,一定要研究那些疑难疾病。”导师的谆谆教诲成为了范先群的座右铭。范先群由此开启了一位眼科医生全新的进阶之路——攻克眼眶疾病。
博士毕业后,范先群回到九院眼科主攻眼眶疾病和眼肿瘤。当时正逢我国家用汽车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车祸发生率开始居高不下,其中眼外伤特别是眼眶骨折的患者逐年增多。在治疗中,整形外科医生虽能从外形上使患者有所改善,但对视觉生理和眼外肌功能不太熟悉,使视觉功能恢复大打折扣;眼科医生擅长为患者恢复视觉,对眼眶整复却无能为力,范先群正好能结合所学“视觉生理”和“整形外科”,将患者同时重建光明和美丽的“两难其全”,变成“两全其美”。
一位小伙子因车祸导致左眼眶下壁骨折,左眼球凹陷了约4mm,眼球运动障碍、 复视,泪道损伤阻塞、流泪。范先群设法安排他在外伤后两周左右最佳的治疗时间进行手术。小伙子急切地问:“我下半年婚礼时,能把遮挡缺陷的墨镜摘掉吗?”范先群肯定地点头,并将手术方案作“情景描述”。术后半年,婚礼如期举行,小伙子舒心地笑了。
另一位小伙子,也因车祸造成眼眶严重骨折,当地医生“没啥好办法治”。几周后,眼部消肿了,眼球却凹陷而不能转动,看东西重影。到省医院手术后,情况并未改善。范先群在内镜导航和3D打印技术的辅助下,为小伙做眼眶修复重建手术,使他眼球“复位”,恢复了正常人的“双眼单视、合二为一”功能。
小伙感激不已,范先群却轻松不起来:如能在车祸后2周左右就做手术,那时骨折没有错位愈合,手术效果会更好。问题在于眼眶外科一直是个新兴学科,不要说当地医生“没啥好办法治”,就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高水平的眼眶外科医生也还是紧缺。九院的眼科病床供不应求,手术至少排队半年以上。范先群在为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而发奋,又为没能给那么多病人最及时的治疗而焦虑。
他与身边同事必须两翼齐飞:一方面,要聚焦眼科的疑难杂症,坚持问题导向、协同创新的转化研究,极大提高眼眶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另一方面,要放眼全国, 集结更多家医院建立眼眶病眼肿瘤专科联盟,在更大范围内“合纵连横”更多能打硬仗的精英团队。
担任眼科主任那年,范先群36岁。当时九院眼科在行业中还没有“江湖”地位。范先群一心想着如何在疑难杂症上取得突破,在科技前沿中形成特色。多年来,通过“引育并举”凝聚人才,九院眼科业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医学重点学科。
范先群领衔的团队接连荣获上海市和国家级的科技进步奖
瞄准科技前沿 打造人才梯队
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演讲中强调,行医是一种使命,用心要如用脑。而在范先群这里,除了用心用脑,还要用眼——只有对标世界科技前沿艰苦奋战,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
近年来,他领衔的团队专注于眼恶性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葡萄膜黑色素瘤等疾病的研究攻克——这分别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两大眼内恶性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主要发生于3岁以内的儿童,不仅可造成视力丧失,一旦病灶转移到颅内或其他重要脏器,还会导致死亡。如今, 他领衔的团队通过动脉介入化疗、静脉化疗、激光、冷冻、手术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
“世界最美的眼睛来自孩子,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孩子来说,保生命、保眼睛、保视力,是眼肿瘤医生的最高追求。”范先群如是说。
他并不满足于一个个患者的治愈,更希望揭示眼肿瘤背后的基因密码,探寻疾病发展的规律。他带领九院眼科建立起眼肿瘤生物样本库和生物数据信息库。他和科研团队通过对各种眼肿瘤进行机制研究、基因分析、药物筛选,寻找基因治疗的靶点。“如果能找到新的致病基因和治疗靶点,有望从源头上阻止发病,这将极大推动眼肿瘤的治疗。”他胸有成竹地说。
2008年,范先群担任亚太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2018年,当选为亚太眼肿瘤眼病理学会副主席;2016-2017年,美国眼科年会连续两年邀请他举办专场学习班,介绍内镜导航辅助的眼眶外科手术。中国眼科学界,从瞄准科技前沿,到与国际领先水平同步甚至超越,在范先群身上,让人感受到“咬定青山”的勇气、“合纵连横”的智慧、“游目骋怀”的眼界。
采访中,范先群说起,第二天有9台眼眶手术等着他,其中最复杂的一台可能几个小时也做不完。同事介绍说,范先群老师除了日常工作,下班后就在实验室,忙到深夜11点是常态,工作到凌晨1-2点也是家常便饭。
他一心要“取法乎上”,放眼世界顶尖水平:“美国十大眼科中心,我去了5家,在那边认真看人家怎么做手术,怎么做研究,把好的技术学回来。”
他把学生们的成就看成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当年,我是银蛇奖三等奖;2013 年,我的学生贾仁兵荣获第十四届银蛇奖二等奖;2017年,我的学生周慧芳荣获第十六届银蛇奖一等奖。做为学科带头人,最高兴的事是建立很好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解决、攻克疑难杂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做为老师,最高兴的事是学生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专家简介
范先群:医学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眼眶病和眼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卫生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2项。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高尚医德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技精英、银蛇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