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行业新闻

机制探讨:黄褐斑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水平的检测及预防探讨

2016-08-09    来源:

导读:大家好,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文章为《黄褐斑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水平的检测及预防探讨》(《中国医疗美容》16年6期,作者王景莲)。目前,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对机制的探索,特别是直接导致皮损的物质的分析,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是近年来关注较多的化验指标,本文作者则分析了2者在黄褐斑患者血清中的水平特点,并总结了一些实用性的预防措施。精彩内容如下。

黄褐斑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水平的检测及预防探讨

王景莲

这黄褐斑临床表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及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黄褐斑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黄褐斑也叫作肝斑,因未能及时消除皮肤黑色素沉积于面部而形成,会直接影响人体面部的美观度,由于早期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大部分人将其认作普通的损容性皮肤病变。实际上,黄褐斑的出现与人们的机体状况存在紧密关系,主要表现为脸面部深褐色斑、形状不对称、颜色深浅不一等症状,病变部位包括颧颊部、眼睛周围、鼻部等区域。目前,女性患者居多,大多因血中雌激素水平增高、长期服用避孕药、内分泌失调、月经紊乱等原因所致。研究发现,一氧化氮与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与黄褐斑发病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及时检测黄褐斑患者血中的一氧化氮与内皮素-1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检测分析

一氧化氮是一种氮氧化合物,在现代药理学中不仅能扩张肺血管,直接作用支气管平滑肌,还能与内皮素-1发挥拮抗机制。内皮素-1是一种缩血管物质,在收缩肺血管以及支气管平滑肌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当黄褐斑患者发病时,机体会处于缺氧状态,致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从而造成内皮素-1水平上升。结合本研究结果发现,黄褐斑患者的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黄褐斑的受检者,提示黄褐斑的发生与上述两种物质存在相关性,对黄褐斑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国外研究指出紫外线在活化角质形成细胞后容易分泌一氧化氮,增加黑色素的合成,通过使用一氧化氮清除剂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黑素细胞的作用,同时还指出日光照晒是形成黄褐斑的关键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发现,黄褐斑患者的一氧化氮(67.95±8.26)µmol/L与对照组的(32.10±7.30)µmol/L相比明显较高,表明一氧化氮能够对黑素细胞产生直接作用,并且会影响到黄褐斑的发病。此外,研究提示紫外线照射后会促使角质形成细胞与内皮素-1的数量增加,说明发生皮素色素沉着的情况大多由角质形成细胞引起。本研究结果发现,黄褐斑患者内皮素-1水平(15.20±5.28)ng/L与对照组的(7.21±3.02)ng/L相比明显较高,表明内皮素-1物质也会影响到黄褐斑的发病。

黄褐斑的预防措施

现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总结以往的治疗经验和方法,临床医师应当积极普及黄褐斑相关知识,并做出适当的健康教育,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黄褐斑的发病率,主要防护措施如下:第一,本研究中提到日晒是造成黄褐斑的关键原因,因此加强黄褐斑患者防晒意识尤为重要。物理防晒:外出时头戴遮阳帽,以长袖衣服进行皮肤遮挡,尽可能地避免早上10点~下午3点在室外走动。化学防晒:外出时涂抹含有避光剂的防晒霜,建议使用广谱的防晒霜,每隔1小时涂抹1次。第二,做好情绪管理。据不完全统计,50%患者黄褐斑的发生与情绪相关,因此消除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尤为重要,同时可通过听音乐、跑步等措施释放自己的压力,转移自己的情绪,进而形成劳逸结合,全面改善心理问题。第三,保持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黄褐斑的发生率,国内一些研究发现睡眠时间不够以及严重失眠者的黄褐斑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充足睡眠者。因此,注意休息,尽量避免熬夜十分重要。第四,注意饮食。适当的摄入豆制品有助于预防黄褐斑的发生,并且还能改善皮肤状态。第五,正确使用化妆品。化妆品已成为女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化妆品过敏已成为黄褐斑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属于敏感肌肤的患者应当选择一些安全性系数较高、刺激性较小的化妆品。除此之外,广大女性还应注意避孕方法的使用,当前大部分女性选择避孕药或者放环避孕等措施进行避孕,但研究发现一部分黄褐斑患者因口服避孕药及放环避孕所致,因此建议女性选择正确的避孕方法,继而全面减少黄褐斑发生的风险。

     任何疾病的治疗方案及改进措施,离不开对疾病发病机制、解剖学位置判断等基础类、辅助类研究,《中国医疗美容》对于基础类研究如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动物实验及细胞试验等特开设“基础研究”,鼓励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基础类研究;对于影像学、实验室检测等研究特开设“医疗美容调研”,鼓励以临床医疗美容技术为中心的辅助诊断、治疗的研究。欢迎大家踊跃向《中国医疗美容》投稿。

     同时,也欢迎大家对《中国医疗美容》微信、杂志出版提出宝贵意见。除外本刊微信,您还可在知网、万方阅读《中国医疗美容》刊登的精彩文章。

     编辑部电话:010-82755419

     投稿邮箱:ylmr@vip.163.com



qrcode_for_gh_ba5955bb7dd7_344.jpg

中国医疗美容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2层202-14 邮编100036
维护: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信息部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甲11号维特写字楼608室
邮编:100029 邮箱:xxb@capa.org.cn
京ICP备1800271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