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行业新闻

血管瘤:MRA诊断定位控低温长脉冲激光治疗深部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2016-08-23    来源:


导读:大家好,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文章为《MRA诊断定位控低温长脉冲激光治疗深部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中国医疗美容》16年7期,作者陈 深, 李思敏,陈伯红,吕 顽,莫鸿忠,林 城,官英勇)。低温处理技术是长脉冲光治疗皮肤血管瘤中具有争议的内容。众多学者对其是褒贬不一。本文作者采用MRA诊断定位控制低温,为低温对长脉冲激光治疗深部皮肤血管瘤的影响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全文如下。

MRA诊断定位控低温长脉冲激光治疗深部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陈 深, 李思敏,陈伯红,吕 顽,莫鸿忠,林 城,官英勇

临床上血管瘤又分为浅表型、深部型、复合型血[1],传统认为长脉冲激光对深部型和复合型血管瘤治疗欠佳。我们自2012年6月至201412月我们探讨应用MRA诊断定位控低温长脉冲激光治疗深部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来我院诊治的血管瘤病人,随机分入A、B组进行相应治疗。每组50例。男性42例,女性58例;最小年龄32天,最大年龄12个月,平均年龄3.6月;病程最短18天,最长11个月。血管瘤瘤体最小直径1.50cm ×1.70cm;最大直径2.30cm×5.40cm,复合型血管瘤具有浅表型血管瘤征状和体征,如瘤体表呈草莓样或红色改变,可有或无台阶式深部瘤体微隆起改变;深部型血管瘤表面皮肤肤色正常,多数可见明显园形或类园形隆起,瘤体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质地较韧,无空腔或波动感,瘤体大小不随体位改变而改变,也无博动和杂音。瘤体分布在面部、胸背腹、四肢等部位。所有病例经MRA检查确诊深部型和复合型皮肤血管瘤。A组为对照组,采用常温下长脉冲激光治疗血管瘤的传统治疗模式;B组为治疗组,采用MRA对瘤体及供血血管、回流血管等诊断定位、结合皮肤控低温技术、阻断血管瘤血流技术,应用长脉冲激光对血管瘤进行治疗的治疗模式。入选标准:临床诊断为深部型皮肤血管瘤或复合型皮肤血管瘤;瘤体未经过任何治疗;病灶位于皮肤、黏膜表面及皮下,瘤体厚度(深度)超过1.0. cm以上;瘤体表面皮肤无破溃、感染;瘤体厚度、深度以临床触诊或MRA检查判断。排除标准:瘤体表面及皮肤破溃、感染;瘤体厚度<1.0 cm深度的;瘤体曾进行手术、硬化剂注射、冷冻治疗等的任何治疗。

1.2  

1.2.1仪器设备

   激光设备为美国科医人公司,型号Lumenis One。波长为长脉冲1064nmNd:YAG激光,脉冲方式:有单脉冲、双脉冲和三脉冲形式,光斑直径6mm9mm,能量密度范围45150J/cm2,脉宽:220ms

1.2.2治疗前准备:

   清洁治疗部位、备皮。检查记录好病人状况,包括瘤体的色泽、大小等情况,并行医学照相建档案。

1.2.3治疗方法:

   A组一般不给予麻醉剂。参与治疗者均佩戴滤光镜或防护眼罩。常规消毒后,激光凝胶耦合剂覆盖治疗区域。常温下,应用长脉冲激光进行治疗。根据瘤体情况选用光斑直径6mm9mm,能量45120J/cm2进行测试和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和瘤体、瘤体表面皮肤的治疗反应。出现瘤体表面皮肤过热或瘤体变化出现“瘤态变”时终止照射治疗。治疗后瘤体部位应保持清洁,避挤压和接触热水。34周后复查。每次治疗,要根据瘤体情况等进行治疗参数修改,包括脉冲间隔和能量密度等,并使每次治疗达到最佳治疗剂量。

   B组一般不给予麻醉剂处理。参与治疗者均佩戴滤光镜或防护眼罩。常规消毒,治疗区域使用已准备好的冰袋覆盖在瘤体表面进行冷敷35分钟;使表面皮肤温度调控在1320℃的低温。使用激光冷凝胶耦合剂覆盖。在MRA诊断定位下,应用长脉冲激光对瘤体、供血血管、回流血管等进行多维度立体式治疗。术中根据情况间隙冷敷,使表面皮肤温度调控在1320℃的低温范围,继续照射治疗,当出现“瘤态变”时为治疗标准并终止照射治疗。治疗后瘤体部位予以冰袋冷敷30min以上,避挤压和热水接触。34周后复查。

1.2.4疗效判定标准:

主观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视诊、触诊,客观评价方法为治疗前后数码照相、B型超声检查,经810次治疗后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瘤体消退≥90%;显效,为瘤体消退6089%;有效,为瘤体消退3059%,无效,为瘤体消退≤29%。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数*100%

2、结果

A组患者经治疗812次,治疗812次,治愈率为26%,显效率为64.00%,有效率为10.00%,总有效率为100%。无效率0.00%。随访6月以上所有病例未见复发。

   B组例患者,治疗812次,治愈率为72%,显效率为24.00%,有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100%。无效率0.00%。随访612月以上所有病例未见复发。

治疗后各组的治疗反应:A组出现水泡5例,其中2例护理不当发生破溃,经治疗后愈合良好。有轻微色素沉着11例,不良反应率22.00%A组出现水泡2例,其中2例护理不当破溃,治疗后愈合良好,有轻微色素沉着7例,不良反应率14.00%。随访612月以上所有病例未见复发现象。也无增生性瘢痕发生,色素沉着均较治疗结束时变浅。

3、讨论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现象,好发于头面、四肢等体表部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通常认为是偶发,但Blei等的研究显示常染色体5q位点可能与血管瘤发生有关,具有遗传倾向。临床上婴幼儿血管瘤分为浅表型、深部型和复合型[1]不少学者主张早期干预和治疗,通常激光或强光应用于浅表型血管瘤进行治疗,很少应用于深部型和复合型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理由是一方面治疗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普通认为激光或强光的波长所致不能进入血管瘤的深部;而用局部药物注射、手术、非选择性激光治疗等方法,这些治疗出现明显的瘢痕或影响容貌。

   本组所有病例的MRA显示,无论深部型或复合型婴幼儿血管瘤都存在有供血血管和回流血管。最少有1支供血血管,有些瘤体超过4支以上,甚或由知名动脉直接供血。我们认为这些供血血管可能与瘤体的快速增长相关,可能是瘤体进入快速增殖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疗瘤体的同时,能否阻断供血血管和回流血管是阻止瘤体快速增殖周期,破坏其增殖细胞及营养通道,使其进入衰退期,瘤体细胞破坏、萎缩调亡,也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结果显示,观察组A组病例在常温下应用长脉冲激光治疗血管瘤,治愈率为26%,总有效率为100.%。不良反应率22.00%。治疗组B组治愈率为72%,总有效率为100.%。不良反应率14.00%。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主要是常温下极易发生瘤体及表层皮肤破溃或色素沉着等情况。而B组在血管瘤瘤体表面运用控低温条件下,一方面降低瘤体的血流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减轻痛觉,可以大剂量持续增加能量,有效提高光热作用的穿透深度.同时可以进行连续照射,产生能量叠加效应,增大对血管瘤瘤体细胞、组织结构、性质、状态的破坏程度,而瘤体表面皮肤、组织器官受损伤最少。并且在MRA诊断定位下,治疗靶向目标明确,对瘤体、及供血血管和回流血管进行可以精确治疗。更重要的是在血管瘤瘤体表面运用控低温条件下,每次治疗更容易达到终极治疗目标,即“瘤态变”治疗标准,从而实现了应用长脉冲激光无创治疗深部血管瘤的目的。

   因此,应用瘤体控低温技术下进行长脉冲激光治疗深部皮肤血管瘤,使表皮热损伤程度降至最小,治疗剂量可以增大10倍,产生能量叠加效应,结合MRA诊断定位下精确治疗,治疗效果好,副作用更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目前长脉冲光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已被广大临床医生认可。但激光美容相关性并发症仍是该项技术发展的重要阻碍,本文作者通过精细化操控低温,从而达到了降低相关并发症的效果。长脉冲光治疗皮肤血管瘤已广泛开展,您是采用哪种方法增加治疗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呢?欢迎您向《中国医疗美容》投稿,以展示您独到的临床经验。

      同时,也欢迎大家对《中国医疗美容》微信、杂志出版提出宝贵意见。除外本刊微信,您还可在知网、万方阅读《中国医疗美容》刊登的精彩文章。

      编辑部电话:010-82755419

      投稿邮箱:ylmr@vip.163.com



qrcode_for_gh_ba5955bb7dd7_344.jpg

中国医疗美容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2层202-14 邮编100036
维护: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信息部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甲11号维特写字楼608室
邮编:100029 邮箱:xxb@capa.org.cn
京ICP备1800271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