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家好,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穴位埋线对黄褐斑的治疗价值分析》(作者郑惠慧,《中国医疗美容》16年2期)。中医是我国自然科学的一大瑰宝,屠呦呦因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发现创造的源泉正是来自于中医。穴位埋线是一种针灸疗法,以疏肝解郁、行气导滞为契机应用于黄褐斑,疗效确切,全文如下:
穴位埋线对黄褐斑的治疗价值分析
郑惠慧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关键词】 穴位埋线 针刺 黄褐斑 临床价值
黄褐斑在临床中较为多见,主要是指发生于患者面部的获得性具有不规则特点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多发于青壮年女性群体[1]。黄褐斑属于较为难治的损容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2]。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精神压力的增加,加之化妆品与化学药品的频繁使用,黄褐斑的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分析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方法,为了更为深入的探讨针刺疗法和穴位埋线疗法对黄褐斑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开展本研究,并作出研究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2月-2015年10月期间共收治黄褐斑患者182例,本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的年龄为20-5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2.5±4.5)岁;患者病程为3个月-6年不等,平均病程(2.2±1.2)年。将本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由91例黄褐斑患者组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与黄褐斑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诊断标准:本研究的临床诊断标准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相关标准》为依据,具体的临床诊断标准如下:
患者面部出现较为明显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且上述斑片分布较为对称,无炎性或鳞屑表现;患者未有明显其他症状;女性患者居多,且患者发病期均为青春期之后;患者病情具有一定季节性,一般而言,夏季病情重、冬季病情轻;排除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的色素沉着[3]。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运用穴位埋线的方式治疗,具体的操作措施如下:选取攒竹穴位、太阳穴位、阳白穴位、地仓穴为和颧骨等部位进行埋线。对于肝郁结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酌情增加太冲穴、肝俞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对于脾虚型患者加中脘穴、脾俞穴、膈俞穴和足三里穴等穴位;对于肾虚型患者,可酌情增加太溪穴、照海穴和肾俞穴、阳陵泉穴等穴位。
运用一次性埋线针埋线。将医用羊肠线进行剪裁,剪成若干段后将其浸泡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内备用。操作者应仔细消毒手部和患者埋线部位的皮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针芯从穴位中退出部分,之后将酒精中的羊肠线放入针头内,太溪穴、足三里穴和太冲穴垂直针刺,其余穴位均斜刺,快速进针至患者皮下,之后缓慢推入,将针头内羊肠线留置于患者穴位内。埋线除面部之外均可运用创可贴贴住创口,且患者创口3天内不能沾水,应保持干燥、清洁。每次埋线选取面部穴位5个,选取四肢和躯干穴位5个,穴位交替选用,半个月埋线1次。
对照组:运用穴位针刺的方式治疗,具体的操作措施如下:选取的穴位与观察组患者相同。操作方法如下:运用常规针刺法治疗,将针留置在患者穴位内30分钟,且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患者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
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3疗效评定标准
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相关标准》为依据制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者面部的黄褐斑消退面积在90%以上,且颜色基本消失;显效:患者面部的黄褐斑消退面积在60%以上,且斑片颜色明显变淡;有效:患者面部的黄褐斑面积消退在30%以上,且斑片颜色变淡;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患者。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患者例数x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相关数据均经过SPSS13.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卡方检验,以P<0.05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9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05%,观察组患者痊愈13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的数据统计分析情况见下表: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组别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n=41) | 12 | 13 | 7 | 9 | 32(78.05%) |
观察组(n=41) | 13 | 15 | 10 | 3 | 38(92.68%) |
3 讨 论
黄褐斑是常见于女性群体的难治性疾病,其主要是指发生于患者面部的色素沉着皮肤病,又被称之为蝴蝶斑。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形成与患者思虑伤脾从而导致的气血声称不足、肝郁气结、情志不遂、气血运行不重有关。
一般情况下,黄褐斑的好发部位为患者双颊和前额等部位,由于其分布堆成且呈蝴蝶形状,因此得名蝴蝶斑[4]。黄褐斑常见于青壮年女性,且妊娠期女性发病率占黄褐斑患者总例数的大部分。黄褐斑的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此外,临床中治疗黄褐斑的主要方式为穴位针刺治疗法,但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
埋线疗法是临床中治疗黄褐斑的新兴方式,其主要是通过针具和羊肠线为患者穴位内产生的刺激传入体内的一种治疗方式。埋线疗法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治疗方法、多种治疗效应的复合型治疗方式。埋线疗法对患者的穴位刺激感可维持在20天,甚至更长时间,进而弥补了单纯针刺疗法对患者穴位刺激时间短,需多次治疗的局限[5]。
局部选取穴位与全身选取穴位相结合的方法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中医学认为,头部和面部可反应出患者的身体状况,而通过对患者面部的穴位刺激,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面部的黄褐斑症状,且可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例如刺激中脘穴具有促进消化、消除胃胀的功效;刺激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可改善患者脾胃功能,健脾益气;刺激血海穴可疏通经络,联合膈俞穴可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太冲穴与患者肝脏关系密切,与肝俞穴同时刺激可起到疏肝解郁、行气导滞的功效。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9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05%,观察组患者痊愈13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提示,与针刺方式治疗黄褐斑相比,穴位埋线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 吴小红,王煜明,刘瓦利,等.女性黄褐斑13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11):863-864,873.
[3] 王娜,项蕾红,章伟,等.皮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3):175-177.
[4] 周璐珩,田怡,倪智敏,等.非剥脱性Lux1540nm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J].激光杂志,2013,34(1):72-73.
[5] 任晓艳.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865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z1):94-95.
除外针灸疗法,中医药面膜外敷、中药汤剂等在治疗黄褐斑上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中医的辨证论治使得不同人接受的中医治疗不可能完全一致,故在推广上收到一定限制。编者认为建立基本治疗思路,在基础方(或基本治疗方法)上因体而异,如您有大量的病例资料,多年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欢迎向《中国医疗美容》投稿。
同时,也欢迎大家对《中国医疗美容》微信、杂志出版提出宝贵意见。除外本刊微信,您还可在知网、万方阅读《中国医疗美容》刊登的精彩文章。
编辑部电话:010-82755419
投稿邮箱:ylmr@vip.163.com
中国医疗美容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